身為高雄子弟, 總是對高雄的發展無不關心. 某些建設措施被稱讚了, 與有榮焉. 被批評了, 覺得難過.
上網搜尋資料已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份, 高雄市政府的網站一定是必經之處. 使用了幾年來, 感想是, 便利的程度好像比不上硬體建設的程度. 每每聽朋友們說起高雄的巨大變化, 捷運, 愛河, 腳踏車道. 稱讚之聲總不絕於耳. 仔細觀察, 這些被稱讚的建設並不是天外飛來一筆的獨自進行著, 而是經過整體考慮後互相和其他建設相輝映, 發揮 1+1 > 2 的縱效. 欣喜之餘, 總想更深入了解未來的後續發展, 歷史沿革, 甚至是背後的政策脈絡. 因此利用市府相關網站想在多深入了解一點. 一如往常, 只有斷簡殘編. 這個成語用的不好, 因為是形容年代久遠的書籍紀錄, 不好用在現在的東西吧. 但是其"殘破"的程度真不知讓我要如何形容. 但深入想想, 其實台灣大部分領域仍注重硬體的建構, 頂多是看得到的硬體建設, 如體育場, 捷運, 變成看不到的硬體建設, 如下水道. 但是相對應的軟體配套卻是不忍卒睹.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高鐵建設. 硬體標準是有目共睹的嚴格; 但軟體配套一出來, 如和民眾最密切的訂票系統, 搞的零零落落, 馬上就大大扣分. 從高雄講到高鐵, 離題太遠了.